AI设计玩具,是抄袭还是创新?未来潮流,它能带我们去哪儿?
AI潮玩赛道的爆发,是技术与潮流碰撞出的火花
当潮玩市场卷到“天花板”,AI技术的加入为行业注入了新活力。从泡泡玛特到名创优品,头部玩家的布局让AI潮玩成为资本关注的焦点。但这条赛道的玩家们发现,光靠“ABB名字”还不够,真正的竞争在产品功能与用户体验上。
2025年的潮玩市场,AI技术的渗透让传统玩法有了新可能。泡泡玛特的股价暴涨、名创优品拆分潮玩品牌IPO,这些现象背后是消费者对“陪伴感”和“稀缺性”的双重追求。但随着市场扩容,如何在AI技术加持下找到差异化,成为每个玩家必须面对的课题。
AI潮玩的“壳”与“芯”
传统潮玩的核心在于IP价值和收藏属性。泡泡玛特的Molly、Labubu通过限量发售制造稀缺感,NFC芯片赋予产品唯一性,这些元素构建了潮玩的收藏价值体系。而AI潮玩则在这些基础上叠加了智能交互功能,使其具备情感陪伴和语音交互能力。
以Robopoet和Oilovef为代表的AI潮玩产品,通过AI大模型技术实现了从“玩具”到“陪伴者”的转变。它们不再只是视觉上的可爱,而是能与用户对话、识别人情冷暖的智能硬件。这种功能属性让AI潮玩更接近AI宠物或陪伴机器人,但同时也弱化了潮玩的收藏价值。
从产品结构来看,潮玩=IP+玩具,而AI潮玩=IP+AI陪伴硬件。这种差异决定了两者在市场定位上的不同。传统潮玩依靠IP溢价获得高利润,而AI潮玩则需要在硬件性能和软件体验上实现平衡。
潮玩老路能否复制?
AI潮玩品牌们正在尝试传统潮玩的营销策略。预售、周边、出海这些玩法被反复使用,但效果是否相同?Ropet在众筹阶段就瞄准北美市场,Oilovef70%的产品销往海外,这些做法看似是“抄作业”,实则暗含策略考量。
泡泡玛特出海的成功经验被AI潮玩品牌借鉴,但技术门槛和用户需求差异让复制变得复杂。北美市场对创新产品的包容度较高,这为AI潮玩提供了试错空间。但产品能否在海外获得认可,仍需时间验证。
从消费端来看,AI潮玩的吸引力更多来自功能体验。四位受访者表示,购买主要出于对AI互动的期待,而非单纯追IP。这种需求差异让AI潮玩的市场定位更加明确。
AI潮玩的“产品化”之路
传统潮玩的爆火依赖于IP价值,而AI潮玩的竞争力则体现在硬件耐用性、软件更新频率和AI交互能力。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产品的核心价值,任何一环的短板都可能影响整体体验。
目前市场上的AI潮玩产品功能相似,但价格跨度大。日本品牌Lovot售价近3万元,国内品牌则以千元价位切入。这种差异源于供应链管理和硬件成本控制,也反映出不同品牌对市场定位的考量。
消费者对于AI潮玩的评价更加理性。有人认为电子产品不适合收藏,有人更关注续航和付费模式。这种“产品思维”让AI潮玩的竞争更趋近于技术领域的横向对比。
AI潮玩的未来在于找到技术与情感的平衡点。当产品不再只是“玩具”,而是具备实用价值的智能设备时,它的市场空间才会真正打开。这条道路没有捷径,唯有持续创新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