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问问的新硬件,能带来什么新玩法?AIGC企业,下个增长点在哪里?
李志飞在出门问问的发布会上坦言,大模型对中小企业而言是难以企及的门槛。这位曾带领公司登陆港交所的创始人,用一段朴实无华的发言,道出了AI硬件赛道的现实困境。
作为"AI概念第一股",出门问问在2024年4月登陆港交所后,经历了长达一年的沉寂。直到2025年6月25日,李志飞才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带来一款面向国内市场的新品——AI卡片式录音笔TicNote。这款产品内置了出门问问研发的Agent系统Shadow AI,标志着这家公司在AI硬件领域的新尝试。
智能硬件市场近年来竞争激烈,从智能手表到智能戒指,从无弦吉他到录音卡片,各种创新形态层出不穷。但出门问问的策略显得更为保守,选择将重心放在AI软件开发上。这种转变源于对市场风险的考量:过去研发原创硬件需要数千万投入,而如今更倾向于利用成熟硬件形态,通过软件实现差异化竞争。
李志飞的思路转变,源于对行业现状的深刻观察。他坦言,曾经做硬件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产品销量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盈利。如今,通过结合AI技术,可以在成熟硬件基础上打造新的价值点。这种策略既降低了研发成本,又保留了技术优势。
从智能手表TicWatch到AI录音卡片TicNote,出门问问的硬件产品线经历了从爆发到衰落的全过程。2023年数据显示,TicWatch系列销量同比下滑6万件,这与整个智能硬件市场的增长趋势形成鲜明对比。在华为、小米等品牌的冲击下,出门问问的硬件业务逐渐失去原有的竞争优势。
AI技术的突破为出门问问带来了新的机会。2024年,多家智能硬件厂商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如芬兰的Oura Ring年销售额达5亿美元,东莞的Liberlive年营收突破10亿元。这些案例让李志飞看到了AI硬件的市场潜力,也促使他重新调整战略方向。
TicNote的推出,是出门问问在AI硬件领域的新尝试。这款产品在海外市场的表现相对平淡,但国内版本通过价格优势(999元)和AI功能(实时问答、深度思考等)形成差异化。Shadow AI系统接入了GPT-4o等模型,为用户提供更智能的交互体验。
然而,国内智能硬件市场同样面临挑战。讯飞、飞利浦等厂商已先发优势,建立起用户习惯。AI录音转写赛道更是竞争激烈,讯飞、飞书妙记、通义千问等产品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在监管限制下,国内AI模型的性能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这对Shadow AI的市场表现构成考验。
李志飞的策略是借助软件优势,在硬件领域建立差异化。这种思路体现了对市场风险的把控,但也可能带来创新不足的隐患。在AI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保守策略是否能持续有效,仍需市场检验。
出海战略曾为出门问问带来可观收益。2024年财报显示,海外业务收入占全年总营收的41.8%,达到1.63亿元。但随着AI出海应用的普及,竞争日益激烈。2024年出门问问的年营收(3.9亿元)是近四年来的最低水平,显示出市场对AI硬件的接受度正在趋于饱和。
在AI大模型的浪潮中,出门问问的定位逐渐清晰:从硬件制造商转型为AI技术服务商。这种转变既是对市场变化的适应,也是对自身业务模式的重新定义。但如何在技术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中保持竞争力,仍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李志飞的这次战略调整,标志着出门问问从"硬件出海"向"AI出海"的转型。这种转变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需要在创新与稳定之间找到平衡点。TicNote和Shadow AI能否成为新的增长点,仍需市场给出答案。
从智能手表到AI录音卡片,出门问问的硬件产品线经历了从爆发到转型的全过程。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市场环境的变化,也体现了企业战略的调整。在AI技术不断突破的背景下,如何找到新的增长点,将是决定企业未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