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助手真好用?Get笔记2.0能帮我做什么?

2025-10-18 08:35:19 作者:Vali编辑部

上周,Get笔记正式发布了2.0版本。对于经常接触科技产品的用户来说,整数版本号往往意味着一次关键性的升级。就像武侠小说里打通任督二脉,或者修仙小说中渡劫成功的瞬间,这种版本迭代都代表着产品在功能和体验上实现了质的突破。

Get笔记的1.0版本已经完成了从微信小程序到多平台覆盖的转型,而2.0版本则把重点放在了AI助手的引入上。这个看似简单的功能升级,其实暗含着产品形态的深刻变革。作为每天接触大量AI产品的用户,我之所以对这次更新格外关注,是因为它解决了信息记录和检索中最核心的问题。

01从信息焦虑到AI解决方案

2014年我和罗振宇、脱不花创业时,正值移动互联网的黄金发展期。那时候的新产品就像现在的AI技术一样,层出不穷。我需要从零搭建技术团队,从产品设计到功能细节,每一步都是新的挑战。特别是创业伙伴们总能提出各种奇思妙想,而我的脑子没他们转得快,只能通过大量笔记来记录会议内容。

那段时间我用各种笔记软件积累了大量记录,直到最近翻出八年前的笔记,居然还有关于产研团队装修建议的内容。但真正困扰我的是,虽然记了很多笔记,需要时却常常找不到。更糟糕的是,几个月后重看会议纪要,根本记不清当时讨论的具体内容。

这种信息存储的困境在阅读中同样存在。我每周坚持读一本书,但很多内容看过就忘,甚至记不清书名和作者。2017年我们投入研发力量做电子书全文搜索,就是想帮助像我这样的人快速找到知识。

在信息学领域,有个叫"信息负载范式"的概念。这个理论指出,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不是简单的生理指标,而是有认知带宽的限制。就像几十年前人们面对报纸和电报时的困境,现在的AI时代信息爆炸同样让人焦虑。

数据显示,2024年ChatGPT的日均文本生成量超过2000亿字,相当于每天出版500万本《战争与和平》。而2025年微软报告指出,知识工作者每天接触的信息量超过5000条,其中90%是算法推送的。这种信息过载让主动筛选变得异常困难。

正是这种信息焦虑催生了Get笔记的诞生。我关心的不是AI是否能统治世界,而是两个具体问题:优质信息能不能被记录,需要时AI能不能快速找到。

02AI助手如何改变信息处理方式

Get笔记1.0版本的核心是信息记录,支持语音、图片、链接等多种形式的笔记存储。而2.0版本的突破在于引入AI助手,让信息处理从被动存储转向主动分析。

AI助手的核心功能是"选择范围"模块,包含四个选项:我的笔记、知识库、得到APP和全网。其中前三项最具价值。"我的笔记"整合了所有记录内容,无论是文字、语音还是图片都可检索。"知识库"则相当于一个超级外挂,可以调用个人或公开的知识资源。

比如需要写历史类文章时,AI助手能在罗振宇的学习笔记中查找素材。讨论AI话题时,可以限定在"快刀青衣AI学习笔记"的知识库中,避免信息干扰。"得到APP"则提供了高质量的知识资源,特别适合写报告查资料时使用。

第三个功能是Get日报,它整合了三部分内容:笔记回顾、AI洞察和知识库更新。这种主动筛选优质信息的方式,让知识获取更高效。

实际使用中,AI助手展现出强大能力。比如我与罗振宇梳理《文明之旅》稿子框架时,让AI分析十期稿件的结构,结果非常精准。这个案例显示,AI不仅能处理大量信息,还能提炼核心逻辑。

另一个案例是"产品大神怎么想"知识库。这个集合了王兴、张小龙等产品大神的思考内容,在清晨通勤时提问"如果让乔布斯、王兴、张小龙做AI笔记类产品,最会设计哪些功能?"AI给出的分析不仅准确,还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些案例证明,AI助手正在从工具向产品顾问转变。它不仅能帮助整理信息,还能激发新的思考。目前Get笔记正在开发的两个新功能:会议纪要的大改版和"笔记发芽"功能,将进一步拓展AI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未来,AI助手将帮助我们探索笔记的更多可能性,就像一颗种子可以长出不同植物,满足我们对知识的好奇心。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信息处理效率,更让知识管理变得更加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