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创业风险真大?未来哪些公司能生存下来?
我思考这个问题时,从AI经济生态的底层逻辑入手。套壳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依托英伟达的芯片和微软的云服务,通过给GPT套上UI外壳就宣称"垂直领域解决方案"。这种模式就像淘金热时期的卖铲子者,用虚假的用户黏性和增长曲线吸引投资。
英伟达作为芯片制造商,其H100芯片的供不应求和GPU租价暴涨暴露了整个生态的脆弱性。当算力成为关键资源,硬件断供可能让整个AI系统陷入停滞。微软作为中间商,通过Azure掌控着从模型训练到推理的全流程,这使得它比任何套壳产品都更接近"地基"。
我注意到,当套壳产品追求速成时,它们往往忽视了基础设施的建设。英伟达和微软的"沉默王者"地位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前者掌控着芯片供应链,后者主导着云服务生态。这种层级结构让整个AI经济形成了一个没有退路的闭环。
在系统性风险层面,硬件断供、监管铁拳和范式革命构成了三重黑天鹅。就像19世纪淘金热时期的地基建设者,真正的赢家是那些在浪潮中铺设轨道的基础设施公司。Y Combinator的模式证明,分散风险、押注边缘团队才是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最终,AI经济的底层逻辑回归到"基础设施获胜"。当套壳产品崩塌、融资枯竭时,只有那些定义了竞争领域的企业才能存活。英伟达和OpenAI正在成为新的基础设施,它们的"最优解"组合构成了AI经济的断层线。这种脆弱性不是来自恶意,而是全员理性选择的复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