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图融资背后,行业痛点在哪?机器人“正确”该如何定义?
**具身智能发展总结与分析**
---
### **一、技术框架与训练方法**
1. **预训练与后训练的协同**
- **预训练**:模拟婴儿学习过程,通过大量交互数据(如抓取、整理、操作工具等)让模型理解物理世界的基本规则,形成“慢思考”结构(如多模态大语言模型VLM处理逻辑与任务拆解)。
- **后训练**:针对具体任务(如“倒水”)进行少量样本(100条左右)的微调,实现“快执行”闭环(如实时动作控制、反馈调节)。
- **模型结构**:采用“快慢结合”架构,慢思考部分参数量级百亿(如VLM),快执行部分参数量级十亿,适应终端部署的云-厂-端协同需求。
2. **泛化能力的四大方向**
- **对象泛化**:同一动作(如抓取)可适应不同物体(瓶子→杯子→手机)。
- **动作泛化**:同一物体(杯子)可执行不同任务(拿取→倒水→拧盖)。
- **场景泛化**:任务在不同环境(不同桌面、背景)中仍能完成。
- **本体泛化**:模型可适配不同类型的机器人本体(如工站式机器人 vs. 人形机器人)。
- **商业优先级**:当前阶段优先解决对象泛化和动作泛化,因场景泛化(如自动驾驶)和本体泛化(需多类型本体支持)在商业落地中门槛较高。
---
### **二、商业闭环与开发者生态**
1. **开发者驱动的商业化**
- **核心逻辑**:具身智能的繁荣依赖应用层,而应用层需大量开发者创新。星海图通过开源模型、数据集和工具链(如本体、数据管线、训练技术)降低开发者门槛,构建“本体-数据-模型-应用”闭环。
- **开源计划**:
- **2023年8月**:开源首个具身基础模型(整合本体、数据管线和训练技术)。
- **2023年9月**:开放数据集与完整训练模型(CoRL会议)。
- **开发者生态**:全球50+客户与合作伙伴,推动应用落地(如工站式机器人、服务型机器人)。
2. **市场理性回归**
- **需求侧**:企业从“全场景替代”转向“局部优化”,聚焦工站式场景(如工厂流水线)和人机协作服务(如家庭助手)。
- **供给侧**:机器人本体逐步成熟(精度达厘米级,速度达人类70-80%),模型泛化能力提升(新任务需百条样本)。
---
### **三、未来展望:2026年应用元年**
1. **技术成熟度**
- **精度**:厘米级操作可实现(尚未达毫米级)。
- **速度**:接近人类执行效率。
- **泛化性**:学习新任务所需样本量降至百条量级。
- **模型基础**:具身基础模型(如星海图开源模型)趋于成熟,推动下游应用爆发。
2. **应用爆发与规模化**
- **需求侧**:企业逐步验证具身智能在局部场景(如仓储、物流、医疗辅助)的商业价值,市场预期回归理性。
- **供给侧**:开发者生态壮大,工具链完善,加速应用落地。
- **关键节点**:2026年被视为具身智能“应用为王”的起点,标志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商业化。
---
### **四、关键结论**
- **技术瓶颈**:当前具身智能需解决对象/动作泛化问题,以实现垂直场景的零样本/少样本应用。
- **商业路径**:通过开发者生态构建应用层,从工站式场景切入,逐步扩展至复杂服务场景。
- **未来趋势**:2026年将进入具身智能的“应用元年”,技术与商业双轮驱动,推动机器人从“工具”向“智能伙伴”演进。
**总结**:具身智能的下一阶段将聚焦“应用为王”,技术成熟度与开发者生态共同推动其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商业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