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服装、鞋履的未来,谁能真正掌握先机? 这轮融资背后,都在争什么?

2025-10-18 08:50:39 作者:Vali编辑部

AI领域最近的融资潮让整个行业热闹非凡,各大公司之间的争夺战愈演愈烈。从种子轮到战略收购,从人才挖角到技术布局,这场AI盛宴的主角们正用各种方式争夺话语权。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Thinking Machines这家新晋公司以20亿美元种子轮融资刷新行业纪录。

这家由OpenAI前CTO创办的公司,从成立之初就带着强烈的竞争意味。最初市场传闻其融资目标仅为10亿美元,但短短数月后目标金额翻倍,最终成功完成20亿美元种子轮融资。这一数字不仅打破了AI领域的融资纪录,更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种子轮融资案例。

在这场融资背后,人才争夺战同样激烈。苹果和Meta两家科技巨头曾多次尝试介入,但都被创始人Mira Murati婉拒。苹果的谈判在早期阶段就暂停,而扎克伯格则采取了更灵活的策略,直接通过挖人争夺关键人才。这种"抢人"模式让整个AI行业都感受到一股紧张氛围。

Thinking Machines的核心竞争力显然在于其强大的人才团队。约三分之二成员来自OpenAI,其中包括多位重量级人物。John Schulman作为联合创始人和前强化学习团队负责人,其加入让公司实力大增。北大校友翁荔、Barret Zoph等前OpenAI成员的加盟,更增强了团队的科研实力。

除了核心团队,公司还聘请了两位OpenAI元老担任顾问。Alec Radford是GPT-1的原创作者,Bob McGrew则是前研究主管。这些重量级人物的加入,为Thinking Machines注入了更多技术底气。不过扎克伯格的挖人行动并未完全成功,John Schulman最终选择留在公司,成为联合创始人及CTO。

这场人才争夺战还波及到其他AI公司。扎克伯格不仅试图挖走OpenAI的Sora作者Bill Peebles,还尝试收购Perplexity未果,最终以天价收走了Scale AI。这种"先挖人后收购"的策略,显示出Meta在AI领域的野心。

从融资规模来看,Thinking Machines的20亿美元种子轮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此前最大的种子轮融资纪录在4.5亿美元左右,而Lila Sciences的2亿美元也难以望其项背。这种突破性表现,让整个AI行业都感受到了新的竞争格局。

这家公司在成立时就明确表示要打破当前AI"一刀切"的模式。他们专注于开发可高度定制、支持人机协作的多模态AI系统。这种差异化定位,让Thinking Machines在众多AI公司中脱颖而出。与追求完全自主的AI代理不同,他们更强调AI与人类专家的协同工作。

从技术路线来看,Thinking Machines选择了一条更务实的发展道路。他们认为AI的潜力在于增强而非取代人类,其模型将能适应从科学到编程等更广泛的人类专业领域。这种开放科学的定位,与许多封闭生态系统的AI实验室形成鲜明对比。

为了促进研究社区合作,公司计划通过频繁发布技术论文、开源代码、共享数据集和模型规范等方式,推动整个AI技术的发展。这种开放共享的策略,既有助于技术进步,也能建立公众对AI技术的信任。

目前,Thinking Machines的进展仍保持低调。创始人Murati透露,公司计划根据企业业务KPI开发定制AI模型,并推出面向C端的产品。投资者普遍认为,其技术方向更接近"面向企业的强化学习",这种商业化路径或许更能获得市场认可。

这场AI融资潮不仅改变了行业格局,也反映出资本对AI技术的持续热情。从种子轮到战略收购,从人才争夺到技术布局,各个参与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推动AI发展。Thinking Machines的20亿美元融资,或许只是这场AI盛宴的序章。

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资本市场的热情与技术团队的创新形成良性互动。从融资规模到人才争夺,从技术路线到商业化路径,每一环节都在塑造着AI行业的未来。Thinking Machines的出现,让整个行业看到了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