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玩意儿是干啥用的?未来居家生活,它能改变什么?
具身智能技术这些年火得不行,最近Generalist AI放出的视频让行业一片哗然。机器人完成高难度任务时的动作流畅得像真人,背后藏着的其实是国内自研的「拂晓」仿人自适应机器人。这家公司刚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说明市场对这类技术的期待值越来越高。
这家由前DeepMind科学家Pete Florence和Andy Zeng创办的AGI企业,最近发布了展示AI模型物理世界交互能力的视频。和以往人形机器人比划拳脚不同,视频里两对机械臂在完全自主状态下完成了多个高难度双臂协同操作。这种丝滑流畅的手眼配合、持续接触的精细操作,让不少业内人士直呼惊艳。
视频中能看到动图经过加速处理,但实际演示效果依然令人震撼。Generalist AI的突破点在于具身智能技术的「物理交互灵巧性」和「感知—运动策略」。通过端到端模型训练,让机器人不再只是预设动作的机械臂,而是能融合视觉、力觉进行实时策略调整的多模态系统。支撑这种能力的,正是来自非夕科技的自适应机器人平台。
早在去年,穹彻智能就用非夕的自适应机器人完成了全球首次机器人刮胡子演示。机器人通过深度相机实时感知剃刀施加的压力和切向力,自动调整轨迹与力度。当头部微幅移动时,系统能迅速调整剃刀位置,确保贴合面部曲线又不伤皮肤。这种无需远程操控、不依赖预设程序的自主操作,展现了机器人在开放环境中的高精细度适应能力。
非夕科技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已经初见成效。从研发到应用,这家公司帮助海内外众多科研机构和企业突破通用机器人能力边界。在生产服务等产业中,非夕的自适应机器人已在打磨抛光、插拔装配、食材处理等复杂任务中实现规模化应用。这种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制造模式,也为更多行业打开了新可能。
最近非夕科技完成新一轮融资,说明市场对其技术价值的认可。这家公司通过「扩展生态版图+多行业创新项目落地」的策略,构建起强大的商业实力。借助通用机器人基座平台,非夕已服务制造业数十家专业集成商和设备商。与西门子、KURABO等知名企业合作,共同打造代表应用和标杆项目,持续强化行业适配能力和交付效率。
非夕的创新不止于技术,更体现在商业生态的构建。他们孵化了具身智能公司穹彻智能,加速推进具身智能领域的研发和商业化探索。穹彻智能成立以来已完成四轮融资,累计金额达数亿元。这家公司以「以力为中心」的理念,打造通用、开放、安全的端对端具身模型和机器人智能系统。
在汽车领域,非夕的自适应机器人能实现车门焊接飞溅打磨,并在座椅装配、车身内饰处理等环节实现高度自动化。3C电子领域,机器人能承担手机折叠屏螺丝拧紧、FPC组件装配等高精度任务。实验室自动化领域,非夕的机器人可以自定义流程、多任务协作,提升生化实验与医疗检测效率。这些应用集中在对「力控+视觉感知+场景适应性」要求更高的复杂工艺环节,为技术基座提出了实质性挑战。
非夕的策略不是单纯避开竞争,而是在能力具备条件下,有意识地定位差异化需求与供给缺口。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技术向商业转化的路径选择,也反映了其更为审慎和清晰的市场策略:在蓝海中培育新场景,通过验证型落地夯实产品优势,逐步建立起更高的行业进入壁垒。
目前非夕自适应机器人已实现千套级别的批量交付,产品覆盖中国、北美、欧洲、日韩、东南亚等制造业主力市场。这种「基座型平台产品思维」+「联合生态」的模式,让非夕具备了较强的产品模块化整合、快速场景适配与规模化部署能力。
未来,这类具备感知、决策与操作能力的通用机器人,不仅能在自动化领域持续助力各行各业实现智造升级,更或许将逐步融入更多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场景。我们翘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