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AI何解?未来发展,靠谁来破局?
苹果在AI领域的动作开始提速。据彭博社最新消息,苹果近期曾接触过OpenAI前首席技术官Mira Murati,讨论与其创办的Thinking Machines Lab展开合作的可能性。尽管双方尚未进入深度谈判阶段,但这场潜在的收购交易,可能成为苹果在AI赛道上扭转局势的关键一步。
苹果的收购策略一向讲究「精而准」。从2014年以30亿美元收购Beats开始,这家科技巨头就展现出对小型创新团队的偏爱。相比之下,Facebook收购WhatsApp耗资190亿美元,谷歌买下摩托罗拉移动花费125亿美元,微软更是以690亿美元拿下动视暴雪。苹果的风格总是慢半拍:超过10亿美元的收购,它至今只做过三次。这种策略既让苹果保持了技术路线的自主性,也避免了大额支出带来的财务压力。
但苹果的收购历史并非一帆风顺。2014年收购Beats后,企业文化冲突和整合耗时多年,却为Apple Music奠定了基础。2016年从英特尔收购基带业务,虽然带来了专利和工程师团队,但因人才融合不畅,很多技术被弃用,首款自研基带芯片C1也推迟多年才亮相。这些案例虽有贡献,但过程中的波折与不确定性,让苹果在后续决策中更加谨慎。
苹果的「自研优先」策略在多个领域取得成功。华尔街曾敦促CEO库克收购Netflix或一线影视公司,但苹果选择自建TV+平台,现已步入稳定发展。有人建议收购特斯拉或Rivian,但苹果最终放弃了造车计划。在Apple Music上线前,也有人主张收购Spotify或Pandora,虽然买下Spotify起步可能会更快,但苹果凭借自建策略也取得了不错成绩,而Pandora的电台式模式如今已不再主流。
如今的AI赛道已不再是苹果能慢工出细活的领域。从智能眼镜到机器人、再到新一代可穿戴设备,未来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都将依赖AI。这种技术地位如同iPhone的多点触控一般基础,而那项技术正是苹果2005年收购FingerWorks得来的。苹果自研AI虽有布局,但明显落后。
虽然苹果宣传Apple Intelligence的隐私保护和深度整合优势,但现实是:苹果错过了AI的关键时刻。它不愿正面承认落后,反而用「AI属于每个人」的口号掩饰。如果苹果真的打造出如ChatGPT般颠覆性的产品,它早就会高调宣传了。如今的低调,其实反映出苹果自身也知道现阶段尚难匹敌。而在找到更好答案之前,它会继续尽力维稳现状。
苹果手中握有超过130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这为其提供了「捷径」:通过收购补足短板。只要选对对象,一笔正确的收购就能带来苹果目前所缺乏的人才和技术。尤其是在Siri表现乏力、生成式AI缺乏亮点的背景下,这样一次「变革级」并购正是当下所需。
不过,一些目标可以提前排除。OpenAI和Anthropic这两家AI巨头几乎不可能成为收购对象。OpenAI估值高达3000亿美元,又与微软有深度绑定,复杂的企业结构也极难整合。Anthropic估值也达600亿美元,且背后有亚马逊和谷歌的大力支持。收购它们几乎无法现实,还极可能引发严重的监管问题。
更有可能的,是估值在100-300亿美元左右的Perplexity AI。这家初创公司专注于高效、高速的基础模型开发,模型因性能出色,特别适合部署在设备端或云端,广受业内推崇。如果苹果想在「自研大模型」方向上实现突破,Perplexity是个不错的选择。
今年早些时候,苹果也曾与Mira Murati接触,讨论新创办的AI初创公司Thinking Machines Lab的潜在合作。不过双方的洽谈并未进入更深入的阶段。在9to5Mac上,Zac Hall认为在现代AI经验上,苹果内部没有谁比得上Mira Murati:这位OpenAI前首席技术官理应是苹果AI的未来。
苹果在AI领域已经不再与微软、谷歌、Meta、亚马逊处于同一「战场」,更谈不上与OpenAI、Anthropic等新锐势力同台竞技。如果苹果选择彻底远离AI,走「去中心化集成」的路线,也未尝不可。但它现在的姿态却是半推半就:目前,苹果仅与OpenAI达成了有限的ChatGPT接入,而那部分恰好隶属于Murati当年在OpenAI所负责的业务领域。
与此同时,它又公开邀请谷歌将Gemini接入Siri——但很显然,谷歌并不打算「白送亲儿子」给Siri使用。从合作角度来看,即便是OpenAI的ChatGPT接入,也似乎是苹果受益更多,OpenAI的品牌和技术反而成为了苹果产品的一部分,这显然不是理想的合作关系。
据传,苹果正在研发自家的聊天机器人版Siri,但发布日期被形容为「可能是明年,也可能是下个世纪」。要知道,Siri的系统级位置是AI品牌梦寐以求的入口。像Claude和Gemini这类模型,如果能取代Siri成为默认AI助手,意义非凡。但如果只是作为Siri的「找朋友帮忙」功能,吸引力就小得多。
那苹果该怎么做?除了Perplexity,苹果也在关注一些估值尚未飙升的小型AI公司,包括:Cohere、Sierra AI、Databricks、Mistral,其中Mistral尤为值得注意。Mistral专注于高效、高速的基础模型开发,模型因性能出色,特别适合部署在设备端或云端,广受业内推崇。如果苹果想在「自研大模型」方向上实现突破,Mistral是个不错的选择。
毕竟在参数规模上,苹果目前的AI模型远落后于行业巨头:本地模型参数约为30亿,云端模型为330亿。而像OpenAI、谷歌的最新模型早已迈入千亿级别。因此,收购一家价值数十亿美元的AI企业,将标志着苹果在并购策略上的重大转变。但如果仍然维持过去那种谨慎保守的节奏,苹果可能将在这场继智能手机之后最关键的科技竞赛中,被彻底甩开。
苹果在最擅长的,不是「敢为天下先」,而是找准浪潮中那个最合适的创新者,然后将其收购、整合、重塑,并最终变成属于苹果的核心能力。如今在AI这条新战线上,苹果再一次站在了「创业 or 收购」的十字路口。这一次,它已经没有时间再慢慢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