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设计穿搭,跟风潮还嫌慢吗?这波工具,谁用谁知道?

2025-10-18 09:30:23 作者:Vali编辑部

最近你是不是总在听到“Vibe”这个词?

从程序员到设计师,从投资人到内容创作者,这个词就像一剂强心针,突然间让整个AI圈都躁动起来。有人把它当成新宠,有人却觉得它越来越像自嗨的黑话。这股风潮从何而来?又会走向何方?

事情要从一个程序员的推文说起。2025年春天,Andrej Karpathy在推特上写下一句“我正在Vibe Coding”,这句话像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有人觉得这是技术革命的信号,有人却质疑这不过是营销噱头。但不管怎样,这个词已经彻底占领了社交平台。

在软件开发圈,Vibe Coding被解读为“用直觉指导AI编程”。开发者不再需要逐行敲代码,只需用自然语言描述需求,AI就能生成完整代码。这种模式让初学者少走弯路,也让资深程序员节省大量重复劳动时间。但批评者指出,这种“感觉驱动”的方式正在让代码质量打折扣。

在设计领域,Vibe Designer成了新晋职业标签。设计师们开始用“Vibe”形容作品的氛围感,比如“这个UI有很强的科技感Vibe”。这种说法让创意表达更自由,但也让设计评价变得主观化。有业内人士调侃:“现在评价一个设计,不提Vibe都不好意思开口。”

营销圈更是将Vibe玩出了花。从“Vibe Marketing”到“Vibe Revenue”,这个词被用来包装各种概念。有的公司甚至用“Vibe”作为产品名,声称这是“让创意更自由的工具”。但红杉资本在一份行业报告中用“Vibe Revenue”描述那些靠概念热度驱动的早期收入时,明显带着讽刺意味。

争议声从技术圈开始发酵。资深开发者Willem Delbare在GitHub上发帖指出:“现在两个工程师就能产出过去五十个工程师才能写出的代码,但这些代码充满了技术债务。”他举出多个案例,说明过度依赖AI生成的代码在长期维护和性能优化上存在严重隐患。

吴恩达在2025年AI大会上直言不讳:“Vibe Coding是危险的误导性概念。”他强调,真正有效的AI编程需要深度思考和专业判断,不能只靠感觉。他分享自己的体验:“用AI辅助编程一天下来,我累得连饭都吃不下去。”

就连Vibe Coding的提出者Karpathy本人也开始修正概念。他在推特上写道:“我正在Real Coding,不是Vibe Coding。”他承认,真正有效的人机协作需要开发者保持专业判断力,不能盲目依赖“感觉”。

国内字节跳动技术副总裁洪定坤提出“用自然语言写代码”的概念,强调与Vibe Coding的本质区别。他认为:“把一切交给AI,只负责点按钮、提需求,这样做出来的程序很难维护。”他分享自己使用Trea的体验:“我提技术方案和流程时会很具体,生成的代码我也会仔细review,这样能随时接管进行人工修改。”

不同AI编程产品对Vibe Coding的定位也反映出各自的路线选择。一些产品拥抱“Vibe”概念,强调易用性和降门槛;另一些产品则选择与“Vibe”保持距离,强调专业性和代码质量。

一个词语的流行,是时代情绪最精准的切片。在人工智能这个以精确、逻辑和算力为基石的领域,为何偏偏是“Vibe”这样一个模糊、感性甚至有些轻佻的词,成为了新的通用语?

答案或许在于,“Vibe”完美地填补了当下AI发展的叙事真空。通用人工智能(AGI)是所有从业者和信徒心中的“星辰大海”,但它过于宏大和遥远。在日复一日的渐进式更新中,行业需要一个更触手可及、更能点燃即时兴奋感的“当下故事”。“Vibe”应运而生。它足够新鲜,足够酷,同时又足够模糊,以至于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期待投射其中。

这也揭示了“Vibe”流行的第二个秘密:它是一个“无定义”的开放概念,因而拥有了病毒式传播的潜力。任何可以被严格定义的概念,都会树立起认知门槛,从而限制其传播。而“Vibe”恰恰相反,它的魅力就在于其不可言说性。当你说“这个设计很有Vibe”,没有人能用逻辑反驳你,因为这关乎主观感受。这种模糊性,使其在社交媒体上畅通无阻,也成为了一种“圈内人”身份的社交货币。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个无法被清晰定义的概念,终究无法在严肃的落地场景中成为一个可依赖的基石。这个词的内涵正在被无限稀释,看起来要从一个精妙的比喻滑向行业自娱自乐的黑话。

也许现在反而应该回到Andrej Karpathy最初提出这个概念的场景。“Vibe”最有效的应用,并非是让新手小白一步登天,而是让顶尖高手如虎添翼。

人们将里克·鲁宾奉为图腾,却往往忽略了他那神乎其神的“Vibe”,根植于数十年音乐制作经验淬炼出的深刻直觉和审美判断。他的“感觉”是有根基的。同理,Karpathy能享受“Vibe Coding”带来的指数级生产力,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位顶级的AI科学家。他的“Vibe”——即他对代码架构、解决方案的高层直觉——能够精准地指导AI完成繁琐的底层执行工作。

“Vibe”并非一种人人可得的魔法,它更像一个放大器。它放大的,是你已有的专业深度和认知水平。 对于一个领域的专家而言,AI成为了他们生产力和经验能力的延伸,将他们的直觉(Vibe)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现实。而对于缺乏领域知识的人来说,所谓的“Vibe”操作,更像是在进行一场结果不可控的随机实验,产出的可能是惊喜,也更有可能是难以维护的“技术噪音”和“创意垃圾”。

当我们讨论对AI的使用感觉时,Vibe也许是个合适的落点,但当这个词被用在描述需要更准确更可靠的交付的产品,我们就需要更严肃一些的表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