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视频创作,难点都在哪里?提示词怎么写才能火?

2025-10-18 10:15:41 作者:Vali编辑部

归藏(guizang)最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AI视频创作正在改变内容生产方式。从社交平台到广告营销,这类视频内容渗透到各个领域。比如某个牙医诊所的广告,原本播放量只有几千,换成"大脚男孩"人设后,播放量直接突破56万。这种转变说明AI视频制作正在成为新的内容风口。

其实这类视频的创作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复杂。以Veo3视频模型为例,它让AI视频制作成本大幅降低。只需两次生成和简单的视频拼接,就能完成一个完整的视频作品。很多创作者误以为这些视频的创意都是自己想的,但实际大部分内容从构思到生成都由AI完成,人类只需负责挑选点子和复制提示词。

这种创作模式让内容生产变得更高效。以Veo3为代表的视频模型,正在重新定义内容创作流程。通过分析爆款视频,我们发现这类内容成功的关键在于"反差感"和"沉浸感"。比如用现代Vlog形式呈现古老历史事件,让严肃角色表现出生活化的一面,这些元素都构成了视频的吸引力。

要制作这类视频,需要掌握几个核心要素。首先是"反差感",这是所有笑点的根本来源。视频成功的关键在于将两个不相关的元素强行碰撞,产生荒诞的喜剧效果。比如用现代采访形式讲述泰坦尼克号故事,或让暴风兵在炮火中堆雪人,这些场景都制造出强烈的反差。

其次是"伪纪实"的沉浸感。这类视频采用模拟真实记录的拍摄手法,让观众产生"这好像是真的"的错觉。比如用自拍杆拍摄的Vlog形式,让观众感觉在看角色的社交媒体动态。这种形式增强了内容的代入感,让反差感更加强烈。

第三是"共同认知"的运用。视频内容通常基于观众已有的知识储备,比如历史事件、流行文化IP或文化迷因。这些元素降低了理解成本,让笑点无需铺垫就能被观众接受。比如观众对维京人好战的刻板印象,让他们的日常抱怨显得更加真实可笑。

第四是"职场共鸣"的打造。视频最打动人心的部分是把宏大叙事拉回到日常生活。比如暴风兵吐槽"混蛋老板",电梯工抱怨工作繁琐,这些细节让角色变得鲜活,也让观众产生强烈共鸣。这种共鸣是视频传播的重要推动力。

要拓展视频创意,可以借助AI工具进行分析。比如用NotebookLM分析爆款视频,找出成功要素。通过输入多个爆款视频链接,让AI分析内容结构和爆火原因。这种分析能帮助创作者理解哪些元素最能引发观众共鸣。

在创意生成阶段,可以向AI模型提供分析结果,让它输出具体点子。比如让AI生成第一人称Vlog形式的视频内容,详细描写每个分镜的环境、角色和说话内容。这种详细描述能帮助判断创意质量,确保内容可实现性。

提示词生成是关键环节。根据AI输出的点子,结合具体场景,生成符合Veo3模型要求的提示词。比如哥布林牛马这个点子,既保留了《龙与地下城》的宏大视觉,又通过小角色视角制造反差,这种设定容易生成高质量内容。

视频生成阶段可以选择Veo3模型。如果追求质量可以用Quality模型,但成本较高。普通用户可以选择Fast模型,成本更低。生成的视频可以直接拼接使用,无需额外处理图生视频、语音生成等步骤。

最后的视频合并和后处理相对简单。用剪映等工具将生成的视频片段拼接,添加字幕和装饰元素。比如在海盗年会视频中加入台标和滚动新闻,能增强内容的沉浸感。这种包装让视频更符合平台传播需求。

从测评角度看,Veo3模型的出现确实改变了内容创作模式。每个环节的模型化让视频生产更高效,创作者能更快产出内容。随着视频类Agent的普及,AI视频生产者数量将呈指数级增长。今年我们或许就能看到更多基于Veo3的视频爆款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