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真的能取代行业专家吗?未来的设计趋势,靠它能把握住吗?

2025-10-18 10:20:24 作者:Vali编辑部

高考志愿填报市场迎来新玩家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高考志愿填报工具正在经历一场变革。从河北考生输入560分成绩开始,AI推荐的院校名单竟出现巨大差异,这种现象引发了许多家长的困惑。在传统志愿规划师与AI工具的碰撞中,一场关于效率与精准度的较量悄然展开。

工具差异背后的技术逻辑

不同AI工具给出的院校推荐差异,主要源于数据维度和算法权重的差异。以河北考生为例,夸克推荐的"冲"档院校与AI高考通给出的结果截然不同。这种差异既来自训练数据的来源,也与模型对各维度的权重分配有关。

资深规划师杨凡指出,当前工具普遍采用近两三年录取数据,部分还会考虑滑档因素。这种数据处理方式虽然能反映趋势,但也容易造成推荐结果波动。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工具在推荐时未充分考虑考生的就业方向和家庭经济状况,导致推荐结果与实际需求存在偏差。

个性化推荐的现实挑战

尽管AI工具声称能提供"一对一定制"服务,但在实际体验中,这种个性化更多停留在标签匹配层面。多数工具的问题设计较为模板化,仅能覆盖基本的报考需求。资深规划师表示,真正有效的个性化服务需要6-8小时的深度沟通,这是AI目前难以复制的。

数据准确性成为关键考验

在推荐过程中,数据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备受关注。有考生反映,AI工具曾推荐过没有招生计划的院校,或给排名4000左右的考生推荐冲刺清华、北大的院校。这反映出部分工具在数据采集和更新机制上仍存在不足。

规划师的实战经验

专业志愿规划师杨凡透露,他们每年都会针对特定地区开展调研,建立包含就业率、用人单位偏好等信息的数据库。这种长期积累的信息体系,是当前AI工具难以复制的。他建议考生在使用AI工具时,应先明确报考目标,再通过多个工具交叉验证。

AI工具的使用策略

对于分数处于两端的考生,AI工具能提供快速高效的填报方案。而处于中段分数区间的学生,更适合将AI作为辅助工具使用。杨凡建议,考生在使用前应先明确目标城市、学校类型等要素,避免被工具牵着走。

人机结合的未来趋势

当前,多数从业者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用"人+AI"的组合完成报考。随着数据不断完善和算法优化,AI工具正逐步向人人可用、人人敢用的方向发展。这种技术与经验的结合,或许能为更多考生提供更优质的志愿填报服务。

(图源 / Pexels)

文章来自公众号"定焦",作者"定焦One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