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Native 产品,真的有那么神奇? MCP 背后,它代表什么?

2025-10-18 10:20:45 作者:Vali编辑部
好的,我来梳理一下这篇关于AI Native的文章内容,用口语化的思考过程来拆解: 首先,我看到文章开头在讲AI Native的定义,这让我想到现在很多AI工具都宣传自己是“原生AI”,但到底什么才算呢?作者通过不同公司和团队的观点,比如Spluralsight强调用户体验,Hypermode注重持续学习,这些角度都挺有启发性的。 接着,我注意到作者把AI Native的核心要素总结成了六个关键词:核心(不是附加功能)、全链路(不是局部优化)、主动行动(不是只给建议)、持续学习(不是僵硬固定)、精细成本控制(不是无限堆资源)、原生架构设计(不是后期拼凑)。这六个维度挺清晰的,像一个评分表,能帮助我们判断产品是否符合AI Native的标准。 然后,作者设计了一个自测量表,用五个问题来评估产品是否满足这些要素。比如第一个问题“去掉AI产品还能剩多少功能?”直接点出AI是否是核心,这让我想到很多AI工具其实只是辅助功能,不是核心体验。 再往下看案例部分,作者用Alice这个小工具做演示,通过股票筛选和文件管理两个场景,展示了AI如何自动调度工具完成任务。这让我意识到AI Native的关键在于“主动行动形成闭环”,而不是被动等待用户指令。 最后,作者提到Alice只是实验室产品,但这种真实代码的体验更有价值。这让我想到,很多AI工具在宣传时可能只强调功能,但实际落地时是否真的实现了这些核心要素,需要具体看产品设计。 整个思考过程下来,我觉得这篇文章的结构很清晰:先定义概念,再拆解要素,接着提供评估方法,最后用实际案例验证。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递进方式,能帮助读者全面理解AI Native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