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助力工厂接单,效率提升靠谱吗?订单增长,哪些AI工具值得关注?

2025-10-18 10:25:13 作者:Vali编辑部

编者按: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持续深化“人工智能+”行动,推动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深度融合,支持大规模应用落地。这是“人工智能+”第二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与去年侧重技术研发和产业集群建设不同,今年更强调技术应用落地,将人工智能的实践重点聚焦在制造业领域。《中国电子报》特别推出“AI+制造”深度调研专栏,深入基层一线,挖掘各地企业典型实践,探讨新一代AI技术在制造业的落地路径,展示中国方案。

在长三角某工业园区,一家成立仅三年的中小型加工厂正经历着蜕变。这家企业原本只做定制化塑料件,年产值不足百万,却通过引入AI工具,实现了从接单难到年收入翻倍的跨越。这种变化并非个例,在全国600万制造业企业中,类似的故事正在上演。随着AI技术的渗透,传统制造环节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革命。

数字“红娘”打通供需通道

安徽芜湖的某注塑工厂曾面临订单短缺的困境,直到接触了海智在线这个数字化平台。通过上传图纸,该厂在平台上匹配到十余家客户,年产值从零起步达到600万元。这种转变源于平台提供的AI工具,让原本复杂的供需对接变得简单高效。

在制造业中,非标准化零部件占比超过80%。从汽车到手机,每个产品都需要成千上万个零件,其中大多数都是定制化产品。这种特性让中小工厂在接单时面临巨大挑战——买方定义产品,技术细节繁杂,但买方又难以深入生产环节,信息传递中的误差可能带来巨大风险。

海智在线开发的“以图搜图”AI工具,解决了这一痛点。只需上传图纸,系统就能在数据库中快速匹配相似图纸和有同类生产经验的工厂。这种操作方式与淘宝识图功能相似,让复杂的技术沟通变得简单直观。平台还推出“一分钟核价、三分钟下单”的智能报价系统,结合在线协作工具,将传统流程效率提升60%以上。

平台还构建了两套数据库,覆盖70多万工厂和20多万买家。通过解析工厂的生产设备、工艺水平、产能大小等维度,形成上百个标签体系。这种标准化处理让“人与人”的匹配成为可能,平台可根据用户特征推荐更契合的合作对象。例如,为普通话不流畅的工厂老板推荐同乡买家,这种精准匹配大大提升了合作成功率。

自主研发AI工具的同时,海智在线还联合雪浪云等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双方共同开发的图纸识别大模型,能精准提取形状、尺寸等关键要素,提升加工工艺参数的准确性。这种合作模式让技术开发更贴近实际需求,避免闭门造车。

技术赋能带来产业跃迁

某原本生产玩具轮子的小厂,通过AI平台找到了美国工业相机厂商,实现了产品升级。这种跨界转型案例在制造业中并不罕见——美妆器械零件成为医疗血泵组件,保温杯内胆升级为航空储水设备,煤气灶厂家转型生产柴油发动机。这些变化源于AI技术带来的信息透明化,让工厂能更精准地识别自身优势。

传统工厂往往在熟悉领域内深耕,却忽视了自身潜力。买方也缺乏了解工厂实力的渠道。海智在线等平台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通过AI工具解析复杂图纸,拆解工艺需求,平台能精准匹配具备相同制造工艺的工厂。这种能力让处于供应链边缘的中小工厂获得更多曝光机会,逐步进入高附加值领域。

某金属制造公司通过平台整合周边资源,形成协同制造网络,使70%的产值来自协同订单。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接单能力,更推动了产业链的优化。AI技术的应用让工厂突破行业界限,向核心产业方向发展。

智能引擎驱动出海突破

一家设备齐全但不懂英文的工厂老板,曾因无法理解海外客户图纸而错失订单。借助AI翻译工具,这种困境得以解决。目前平台支持27种语言翻译,正在开发音视频实时翻译功能,让工厂老板能顺畅与拉美客户沟通。

这种技术不仅助力中国工厂“走出去”,更吸引海外买家“引进来”。原本对中国制造存疑的国际客户,通过平台直观感受到中国工厂在价格、效率和质量上的优势,最终转化为持续订单。青岛某年产值200万元的工厂,借助平台年外贸订单突破百万;苏州某厂合作后与全球40家买家建立联系,海外产值翻倍增长。

刘海涛认为,AI技术应用的核心在于解决实际问题。他指出,当前AI在制造业的难点在于,掌握技术的人未必了解工业场景。没有实际经验的开发,容易陷入闭门造车。AI的真正价值在于回应产业痛点,而不是单纯展示技术能力。

从数字化平台的实践看,AI技术正在重塑制造业生态。通过精准匹配供需、优化生产流程、拓展国际市场,AI工具让传统工厂焕发新生。这种变革不仅提升了行业效率,更推动了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在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正加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