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耗电多少?0.34瓦时数据站得住脚吗?

2025-10-18 10:40:36 作者:Vali编辑部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能耗问题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OpenAI近日公布的ChatGPT单次查询能耗数据引发了广泛讨论,这项看似简单的数值背后,实则牵动着整个AI行业的能耗评估体系。本文将以第三方评测机构的视角,从多个维度解析这项数据,为用户呈现更真实的行业现状。

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在6月17日的博客中首次披露了ChatGPT的能耗数据。据其透露,单次查询平均耗电0.34瓦时,用水约0.000085加仑。这个数字相当于节能灯泡工作两分钟的耗电量,或约1/15茶匙的水量。作为AI领域的领头羊,OpenAI此次公开能耗数据具有标志性意义,不仅为行业提供了参考基准,也引发了关于AI技术环境影响的深度讨论。

从技术角度分析,这项数据的可信度主要依赖于第三方研究的相互印证。知名研究机构Epoch.AI在2025年发布的报告显示,GPT-4o单次查询能耗约为0.0003千瓦时,与OpenAI公布的数据基本一致。该研究基于"专家混合"架构的假设,但存在两个局限:仅计算了GPU服务器的直接能耗,未纳入数据中心通用的PUE能效评估指标。

同样在2025年,由尼达尔·杰拉姆领衔的学术团队得出更具细分性的数据:GPT-4.1 nano单次查询耗电0.000454千瓦时,推理模型o3功耗增至0.0039千瓦时,而处理长文本任务的GPT-4.5能耗达到0.03千瓦时。多方独立研究数据的趋同性表明,至少在模型推理阶段,OpenAI公布的能耗值处于合理范围。

从硬件层面分析,行业报告显示ChatGPT日均查询量达10亿次。按单次0.34瓦时计算,单日总能耗约340兆瓦时。技术专家据此推算,OpenAI可能需要部署3200台搭载英伟达DGX A100芯片的服务器集群。这意味着每台服务器需要每秒处理4.5次查询。

按照OpenAI的标准换算:每次请求平均生成500个token,约375个单词,单台服务器需实现每秒生成2250个token。这听起来是否现实?约万·斯托伊科维奇等学者2024年的实验显示,搭载8颗H100 GPU芯片的服务器运行Llama-2-70B模型时,token生成速度可达每秒6000个。但杰拉姆团队2025年实测OpenAI多个模型时,观测到的生成速度仅为每秒75到200个token。

综合来看,3200台服务器支撑10亿次日均查询的理论模型虽存在争议,但尚不能完全否定其可能性。这一数据背后反映的是AI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复杂性,需要从多维度进行评估。

为何部分专家对这项数据持怀疑态度?主要质疑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OpenAI的数字可能忽略了其他组件能耗。这个数值可能仅涵盖了GPU服务器本身的能耗,未考虑数据存储、冷却系统、网络设备等基础设施的能耗。

其次,OpenAI的服务器能耗估算似乎偏低。许多评论员认为3200台GPU服务器远不足以支撑所有ChatGPT用户的查询,特别是在考虑到全球用户量、高可用性以及复杂应用时。第三方研究报告指出,OpenAI实际部署用于推理的GPU数量可能达到数万甚至数十万颗。

第三是关键参数披露不完整。批评者指出,OpenAI的声明缺乏必要背景信息。例如:"平均查询"具体指的是什么?是单次提问,还是一次完整对话?该数据是针对特定模型还是多个模型的平均值?是否包括多模态输入?水的使用量是直接用于冷却还是间接用水?为何没有提供碳排放数据?这些信息缺失使得数据可信度存疑。

科技巨头终于开始回应公众诉求了吗?OpenAI此次披露能耗数据,恰逢英伟达发布GPU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报告、谷歌发布TPU硬件环境评估报告之际。这是否意味着科技巨头终于开始响应社会对透明度的呼声?还是奥特曼只是在玩弄话术?毕竟,淡化气候影响符合它们的商业利益。

推理能耗与训练能耗的对比同样值得关注。关于AI能耗的讨论通常集中在模型训练阶段。虽然训练阶段的能耗确实惊人,但从长远来看,处理数十亿次查询的总能耗可能远超过训练阶段。

据估算,GPT-4训练大约消耗5000万至6000万千瓦时的电力。如果以每次查询消耗0.34瓦时、日均10亿次查询计算,仅需150至200天,推理阶段的总能耗就会超越训练阶段。这也使得推理阶段的能耗值得关注,并需要进行详细的测量。

结论部分,这项数据的发布既是行业透明度的体现,也可能成为新的讨论焦点。正当人们以为OpenAI的能耗争议已没有新意时,这家一向以封闭著称的公司却突然公开了具体数据。许多人对其在产品能耗问题上的公开态度表示欢迎,并期待这是科技巨头开始公开披露资源消耗与气候影响的转折点。

然而,质疑的声音同样存在,而且有理有据。因为该数据仅作为一篇博客文章的附带内容,且与文章主题完全无关,缺乏足够的背景信息。在OpenAI提供更详实的数据前,0.34瓦时这个数字应被审慎看待——它或许是新时代的起点,也可能只是又一场精心设计的“绿色烟雾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