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工具真能解决选款难题? 选对平台,省心省钱靠谱吗?

2025-10-18 11:00:03 作者:Vali编辑部

最近刷到一个视频,画面里一只袋鼠正站在登机口,紧握登机牌,一脸无辜地看着主人和空乘人员吵架。视频里袋鼠的动作、表情,甚至眼神都像极了人类,连评论区都炸了锅,有人点赞说「这是袋鼠日常」,有人感叹「袋鼠看着很有礼貌」。可仔细看就会发现,袋鼠手里的登机牌全是乱码,空乘人员的胸牌上没有名字,乘客的左手无名指突然出现戒指,这些细节都暴露了视频的真相:这是AI生成的。

这个视频最初来自一个叫InfiniteUnreality的Instagram账号,账号下还有更多离奇的AI动物视频,比如系在飞机座椅上的河马、登机的长颈鹿、躺在婴儿车里的小猪。这些画面看似荒诞,却让人分不清真假。更让人惊讶的是,这段视频在X平台上的转发量超过7460万次,Instagram点赞量突破110万次,说明AI生成内容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什么会有人被AI视频骗到?首先得承认,现在的视频生成技术已经进化到「离谱」的程度。像谷歌的Veo3不仅能生成高清自然的影像,连眨眼、头部微动作都处理得极其细腻,声音也逼真得让人怀疑人生。普通网友很难一眼看穿真假,特别是在流量争夺的战场,越「真实」的素材越容易火。很多博主在转发时不会标注「AI生成」,比如知名账号DramaAlert在转发这段视频时就未透露视频来源,导致观众误以为是真实事件。

更关键的是,AI生成视频的造假手段越来越隐蔽。比如这段袋鼠视频,创作者在简介和视频中打上了AI标签,但那个代表无穷大的符号非常不起眼,大多数观众根本不会注意到。再加上评论区有人主动帮腔,说「这是袋鼠日常」、「袋鼠看着很有礼貌」,进一步加深了观众的错觉。即使有少部分人指出这是AI生成的,也会被玩梗和调侃淹没。

AI造假的套路远不止这些。有人用AI生成视频假装是真实的,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用真实视频冒充AI生成。比如半个月前,我们看到一个视频,画面里一个妆容怪诞的钢琴家在管弦乐队前弹唱歌曲,歌词是「感恩你,感恩你,我的上帝,治好山姆妈妈的白内障多亏了你……」看起来像AI整活,结果后来发现这是12年前Tim Minchin的真实镜头。还有人用Vitas的真实影像假冒Veo3生成的,这种混淆视听的手段让观众更难分辨真假。

面对这种真假混杂的局面,普通人到底该怎么分辨?说实话,现在靠「肉眼」识别真伪已经越来越不靠谱了。AI视频不像以前那种低劣P图,光靠「这个好像哪里不太自然」、「光线感觉有点怪」这些直觉判断很容易掉进陷阱。有时候还得靠魔法打败魔法,比如用专门的工具来检测。

Google DeepMind和Google AI Labs推出了一款多模态AI内容鉴伪工具——SynthID,专门用来识别谷歌旗下生成式AI(如Gemini、Imagen、Lyria、Veo等)生成的内容是否带有SynthID水印。这个工具的原理是数字水印技术,当你使用谷歌生成AI时,系统会在内容中嵌入一组不易察觉的「指纹」,即使你给它加滤镜、裁剪、转格式,这种水印依然能被检测出来。

不过SynthID也有明显局限性:它只能识别内置SynthID的内容,也就是必须是谷歌系模型(或者有合作伙伴模型)的产物。如果你用ChatGPT、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生成内容,或者第三方AI服务根本没嵌水印,它是检测不出来的。换句话说,它不是通用AI鉴定器,只是帮你确认「是不是用了谷歌AI」的工具。

此外,虽然这种水印足够隐蔽、兼容常规编辑,但如果有人恶意反复大幅改动、转码、翻译、彻底重写等,水印可能被破坏,导致检测失败。目前SynthID还在「早期测试」阶段,需要提交waitlist。这种工具的出现,为AI内容鉴伪提供了新思路,但要想彻底解决真假混杂的问题,还需要更多技术手段和用户意识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