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助力服装设计,能带来哪些新可能?设计灵感枯竭?试试 AI 解决方案?

2025-10-18 11:05:15 作者:Vali编辑部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尽管AI工具在持续进化,但核心交互模式仍未改变:一人一AI,按顺序交换信息。当AI突破“单人模式”的进化瓶颈,协作革命将重塑人机关系。本文深度剖析从工具到队友的跃迁密码,拆解技术、社交、文化三重挑战,展望群智共生的未来图景。文章来自编译。

这几年AI的爆炸式发展让人惊叹。ChatGPT、Claude等愈发强大的模型早已不再局限于单人对话场景,开始尝试更复杂的协作功能。但当前主流AI工具依然保持着“单人对话”的基本模式——用户输入一句指令,AI输出一个回答。这种模式虽然能完成基础任务,却难以满足现代工作场景中频繁的团队协作需求。

在实际工作中,团队协作往往需要即时反馈、多线程讨论和动态调整。比如设计师在共享画布上修改UI组件时,其他成员需要实时查看调整效果并提出修改意见。这种实时互动的协作模式,与当前AI工具的“单人对话”模式存在明显差异。这正是当前AI工具在协作方面的瓶颈。

行业实践中,Figma的AI功能已经开始尝试这种协作模式。当设计师在共享画布上让AI生成UI组件或插画时,其他成员可立即查看、修改或在这些元素基础上拓展。这种流动的协作体验与独立AI工具的回合制模式截然不同。Google Workspace和Notion也采取了类似策略,在多人协作环境中嵌入AI功能,让AI成为团队协作的辅助工具。

学术界的研究则更进一步。Kim等学者开发的OverlapBot能模拟人类群体对话中的插话与补全行为,让AI在对话中既能倾听又能主动发言。微软的MUCA框架则专门针对群聊设计,能识别“插话”时机并管理多人参与的独立对话线程。这些研究突破了传统AI工具的单向响应模式,让AI具备了更接近人类的协作能力。

从技术角度看,当前AI工具在多人协作场景中的表现存在明显短板。比如会议助手Otter.ai和Fireflies.ai虽然能记录会议内容,但还无法主动理解社交动态和信息流动。要实现真正的协作,AI需要具备更复杂的判断能力:何时该发言、该说什么、对谁说,以及如何调整沟通方式适应不同团队文化。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团队对AI协作方式也有不同需求。比如日本团队注重间接沟通,AI需要理解沉默的含义和敬语的使用;而美国团队可能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观点。这些文化差异对AI的协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意味着未来AI工具需要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未来几年,AI协作能力的发展将呈现三个阶段。短期来看,AI工具会逐步提升“倾听”能力,从被动记录转向主动理解社交动态。中期可能出现更复杂的参与和协调能力,AI能判断何时介入讨论并调整沟通方式。长期目标则是打造真正理解组织语境、助力群体创意与问题解决的AI系统。

当前AI工具的协作能力虽然还有待提升,但已经展现出巨大潜力。随着技术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AI有望从“工具”进化为“同事”,在团队协作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这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要对人类协作模式的深入理解。

译者:boxi。

文章来自公众号“36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