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产品失败,背后藏着什么? 哪些教训值得我们学习?

2025-10-19 08:10:04 作者:Vali编辑部

当AI产品宣布停运时,用户们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这些智能工具曾是活生生的存在。在社交平台上,有人感叹“我最喜欢的AI怎么跑路了”,有人则在评论区留下“它还给我写过告别信”的回忆。这些情绪背后,是AI产品从诞生到消亡的全过程,也是创业者们在技术浪潮中不断试错的缩影。

从最初的产品展示到最终的停运公告,AI产品往往经历了从热闹到沉寂的转变。像DeepSeek这样主打信息处理的AI,会用项目符号列出告别清单;元宝则尝试通过锦鲤形象在用户手心留下水花;而豆包则以工整规范的小作文道别。这些充满人情味的告别方式,与现实中AI产品停运的无声告别形成了鲜明对比。用户们在社交媒体上表达的惋惜,正是对这些智能工具情感投入的体现。

在AI产品停运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行业发展的规律。从明星创业公司旗下的拳头应用,到互联网巨头的试水产品,再到无数在AI陪伴、AI树洞等细分赛道挣扎的小团队应用,它们的命运都指向一个共同的轨迹:来的快,去的也快。这种现象在AI行业已成常态,像“万物追踪”这样曾被寄予厚望的产品,也因商业化压力和算力消耗而最终停摆。

小红书作为AI软件的“App Store”,在为众多AI应用提供推广渠道的同时,自身孵化的产品也经历频繁调整。据观察,自2023年起,小红书已陆续下线至少三个AI相关项目。像Trik Al因版权问题下架,群AI助手和AI声聊则因内容安全因素停止服务。这种快速更迭的节奏,让许多AI产品在用户刚熟悉时便消失不见。

在AI陪伴赛道上,对标Character.Al的产品层出不穷,但成功者寥寥。像“幻幻AI”和“纸飞机AI”这样的应用,虽然在2025年初仍活跃,但很快便宣告停运。选择小众赛道的“momoAI情绪伴侣”,在4月进行版本更新后,5月底突然停止运营,让不少习惯于此倾诉的用户措手不及。这些AI产品看似各有特色,实则都面临同样的挑战:用户粘性不足和商业模式单一。

AI技术的普及让创业变得容易,但也让产品消亡变得快速。随着大模型技术的成熟,像谷歌Gemini-1.5-Flash这样的模型成本已降至0.07美元/百万Token,相比2023年ChatGPT的20美元/百万Token,降幅显著。这种技术普惠化让开发者能快速构建产品原型,但同时也让市场变得拥挤。许多AI产品在上线后仅数月便停运,用户常常感叹“刚用顺手就没了”。这种快速迭代的节奏,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AI工具聚合网站“DANG!”的AI Graveyard项目中,截至2025年6月13日,已有1267款AI软件停运。其中占比最大的是AI写作类应用,这类产品高度依赖大模型技术,产品差异化不高,容易被模仿。像“万物追踪”和“冒泡鸭”这样的应用,虽然在功能上各有特色,但都面临底层技术趋同的困境。

AI产品停运的原因复杂多样,但归根结底离不开技术发展、市场竞争、商业模式等多重因素。当基础技术能力不再是主要瓶颈时,真正能够发现市场痛点、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并将其产品化的能力,反而成为稀缺资源。像“万物追踪”这样的产品,虽然具备前瞻性,但最终仍因商业化压力而停运,这反映出AI创业的深层规律。

AI让开发和发布产品变得简单,但也让开发者关停产品的门槛降低。这种快速更迭的节奏,虽然为创新提供了空间,但也让许多用户感到失落。当AI产品从热闹的市场消失时,用户们留下的不仅是惋惜,更是对这些智能工具情感投入的见证。这种情感连接,正是AI产品能够迅速崛起的原因,也是它们容易被取代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