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国企布局AI,是争先恐后?还是步步为营?AI应用能助力央企哪些领域?
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行各业,央国企作为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支柱,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智能化转型。这场转型不仅关乎技术升级,更关系到国家产业安全和战略自主。从政策引导到市场实践,从技术攻坚到场景落地,央国企在AI赛道上的每一步都牵动着行业目光。
在具体实践中,央国企展现出独特的战略思维。一方面,地方政府考核指标和行业竞争压力推动着AI项目快速推进,大模型发布、智能化场景应用层出不穷。2024年仅大模型采购项目就达931个,中标金额超过32亿元,央国企在AI采购市场占据61.3%的份额。另一方面,能源、交通、金融等关键领域对技术稳定性要求极高,任何"空心化"或"烂尾"都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央国企的AI转型必须在创新与稳健之间找到平衡点。
01 投入资金抢跑:从谨慎试水到战略性加码
过去十年,央国企在AI领域的投入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早期阶段(2015-2019年)主要集中在试点项目,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企业尝试将AI技术应用于客户服务、网络优化等领域。这个时期的投入相对保守,年预算普遍在亿元以下,技术依赖外部企业,自研比例不足20%。应用场景也集中在客服、质检等低风险领域。
随着技术成熟,进入规模化阶段(2020-2023年),央国企开始布局平台化建设。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企业建立智算中心,算力资源应用效率显著提升。头部央企年预算突破10亿元,国家电网、中石油等累计投入超百亿。90%央企建成自主AI平台,减少对外部技术和平台的依赖。
2024年至今,央国企AI应用呈现大模型驱动、核心技术自主化、跨产业协同三大趋势。相关政策要求央企AI研发投入占比不低于15%,能源、制造、金融等行业的预算增速明显。90%头部央企布局垂直行业大模型,替代传统AI算法。2024年大模型采购项目达931个,其中380个项目未披露金额,其余项目总金额约32.2亿元。
02 应用赛道拓展:从单点突破到全产业链布局
在实际应用中,央国企展现出强大的场景适配能力。通信领域三大运营商率先布局,中国移动接入DeepSeek-R1模型,应用于智能客服、云计算等场景;中国电信天翼云成为首家支持DeepSeek-R1模型的云服务商,实现全栈国产化推理服务;中国联通基于"星罗"平台适配DeepSeek-R1模型,应用于云桌面、编程助手等场景。
汽车领域,东风汽车、长安汽车等企业积极接入DeepSeek模型,计划在车型中落地应用。能源领域,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等企业完成DeepSeek模型部署。数据显示,DeepSeek爆火一个月内,45%的央企完成模型部署,这种速度在过去难以想象。
不同行业展现出差异化特点:金融领域以银行为主导,证券、保险机构参与度高;政务行业虽项目数量不多,但因地方政府通过国企招标,金额位居首位;汽车领域则呈现多点开花态势。这种多元化布局标志着央国企从跟跑到领跑的战略跃迁。
03 速度与远见:技术狂欢下的落地阵痛
在政策红利推动下,AI应用市场急速爆发。2024年大模型中标项目数量较2023年增长15.5倍,金额增长7.2倍。这种爆发式增长带来了新的挑战: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成为突出问题。部分企业未充分评估需求即仓促部署,导致算力设备闲置或频繁迭代。例如,多地政务云未经适配性验证即采购专用算力集群,实际使用率不足30%。
技术崇拜浪潮下,企业急于将生产数据、管理流程甚至战略决策接入第三方大模型,可能陷入"算法黑箱"风险。技术适配成为难题,如何将通用化技术方案与具体业务需求深度结合,仍需大量定制化开发。数据安全与隐私泄露风险也值得关注,政务数据涉及大量敏感信息,未经本地化部署或加密处理的模型调用可能引发隐私泄露。
市场鱼龙混杂现象同样存在,初期免费接口、定制化服务的糖衣褪去后,企业可能发现数据湖已成他人鱼塘,自建替代系统的迁移成本高达初始投入的N倍。这种"技术诱骗"现象在央国企转型过程中尤为明显。
面对这场智能化转型,央国企需要在速度与深度之间找到平衡。从政策时钟到市场时差的冲突,从技术攻坚到场景落地的挑战,这场转型注定充满波折。如何在深水区中把握方向,将是央国企面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