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AI人才流动,是风向标还是危机信号?未来发展会走向何方?
杨建朝离职的消息在互联网上流传开来,甚至具体到离职原因。这个曾主导字节AI视觉模型研发的资深技术负责人,如今在字节后台仍能查到个人信息。他上个月还在领英上推介团队最新研究的多语言生图模型Seedream 3.0,称其各项指标达到SOTA水平。如果离职属实,这将是他在字节交出的最后一份答卷。
这位在AI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履历相当亮眼。2006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沫若奖学金后,师从计算机视觉之父Thomas Huang(黄煦涛)完成博士后研究。在Adobe和Snapchat工作期间积累了丰富经验,2018年加入字节AI Lab担任研发总监,后负责智能创作团队。2023年字节成立基础模型研究部门Seed后,他继续负责视觉部门相关业务。
Seed视觉模型研究团队分布于北美圣何塞、新加坡和中国三个办公地点,旗下包括图片生成、视频生成及基础研究三个核心团队。其中图片生成团队由Hu Xu(原阿里巴巴视觉搜索负责人)领导,视频生成团队由蒋路负责,基础研究则由冯佳时主导。冯佳时作为学院派代表,2021年加入TikTok后迅速晋升,2023年起还经常为张一鸣辅导AI课程。
近期内部人士透露,蒋路大概率也会离职,目标是Meta。这位曾任职谷歌研究院的研究科学家经理,2024年才加入字节Seed团队,入职不足两年。字节作为大厂中AI人才密度最高的公司,团队内部既有来自谷歌、Meta、阿里巴巴等外部空降的负责人,也有字节内部服务于抖音、TikTok的老员工。这种多元结构在提升创新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管理上的复杂性。
今年2月谷歌DeepMind研究副总裁吴永辉空降字节后,Seed内部权力结构发生调整。原本向朱文佳汇报的杨建朝,改向吴永辉汇报。这种变动加剧了外界对字节内部人事动荡的担忧,尤其在AI技术攻坚的关键时期,大模型负责人的变动可能影响实际进展。
在AI技术军备竞赛和创业热情的双重推动下,人才流动已成常态。DeepSeek最近也有报道称CTO已离职创业。这种平静温和的时代氛围下,依然涌动着躁动与野心。
当外界被豆包、即梦、扣子的频繁更新吸引注意力时,字节奔向AGI(通用人工智能)道路的野心被遮盖。从人员岗位调动也能看出端倪。除了杨建朝或将离职,字节Seed预训练负责人李成刚也已调岗。领英页面显示,今年5月他的工作职责已变为"AI For math",目标是解决黎曼猜想。
黎曼猜想作为世界级数学难题,研究的是黎曼Zeta函数非平凡零点的分布规律。这与大模型预训练的核心"预测下一个词"有本质区别。大模型通过海量文本数据进行自监督学习,掌握语言统计规律和事实知识。一位上海AI Lab工程师表示,黎曼猜想本身与提升大模型泛化能力无直接关系,而是利用大模型解决黎曼猜想。
这种做法并非字节独创。陶哲轩去年公开表示人工智能将改变数学文化,OpenAI-o1发布后,许多研究人员认为证明黎曼猜想是推理模型的圣杯。卡帕西(Andrej Karpathy)和马斯克旗下xAI技术员工Hieu Pham也曾宣称Grok-3模型成功解决黎曼猜想。
字节在AGI研究上投入明显。今年5月发布的多模态模型BAGEL,是国内首个多模态统一开源大模型。该模型具有70亿个激活参数(总共140亿个),在大规模交错多模态数据上进行训练。BAGEL技术论文的作者,都是对AGI兴趣浓厚的年轻人,比如作者Kunchang Li表示"致力于研究统一的多模态模型,为开发更强大、更有趣的通用人工智能做出贡献"。
字节人才调整背后,还面临内部"赛马机制"的考验。这种大厂常用的产品迭代方法论,让不同团队针对同一业务竞争,最终择优发展。抖音、微信、王者荣耀都是这种机制下的产物。
高压环境下,一些未能突围的产品逐渐边缘化。星绘作为2024年3月上线的AI相机和图片生成应用,与剪映部门的即梦生图产品重合,最终在赛马机制下输给即梦。AIGC Rank数据显示,2025年1月星绘日活仅为16万,不足即梦的一半。今年5月,星绘团队计划并入豆包,由豆包APP负责人陆游共同管理。
字节AI细分赛道产品遇冷。根据AITOP产品榜数据,情感陪伴类应用猫箱月活环比暴跌42%,星绘下滑38%,教育类产品中,解题工具Gauthmath下降22%,AI辅导应用豆包爱学缩水27%。这表明字节正在收缩非核心产品线,集中资源放在头部产品豆包大模型和即梦身上。
豆包大模型今年以来进入高频迭代节奏。1月发布融合多模态能力的豆包1.5 Pro模型后,持续在多模态能力、性能优化和推理成本等方面进行小功能迭代。4月推出1.5深度思考模型,6月火山引擎发布全新豆包视频生成模型,支持无缝多镜头叙事。
字节在产品迭代速度上展现出一贯的"唯快不破"风格。这种快似乎与梁汝波的战略形成微妙平衡。今年2月梁汝波在全员会上表示,"在做大模型这件事上,我们现在在学习‘慢’下来,要有想象力,保持平常心"。但员工清楚,当产品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谁敢真正放平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