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局AI玩具行业,法律风险该如何规避?这类新兴玩具,安全合规靠什么保障?
最近短视频平台被各种外国山海经抽象视频刷屏,木棍人通通通、鳄鱼轰炸机、耐克鲨鱼这些形象在海外社交平台引发热议。不少网友发现这些看似荒诞的组装怪物在TikTok上爆火,甚至带动了周边商品的销售。不少玩具厂商开始咨询能否将这些形象做成玩具批量出口,却对版权风险感到困惑。
这些被称为"脑腐文化"的视频内容,通过AI生成技术将简单元素拼接成夸张形象,配合魔性特效吸引观众。这种低质量但具有娱乐性的内容在海外平台收获大量关注,衍生出T恤、摆件等周边产品。国内商家看到商机后,纷纷考虑将这些形象转化为实体商品,但版权问题成为他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要判断这些AI生成形象是否具备版权保护,需要从创作过程入手。目前中美两国对AI生成内容的版权认定标准存在差异。美国版权局2025年发布的报告指出,只有具备人类创造性贡献的内容才能获得版权保护。例如通过提示词调整、参数修改等手段对AI生成结果进行迭代优化,最终形成的图像可能被认定为作品。
国内法院在类似案件中展现出不同裁判思路。江苏省常熟市法院审理的案例中,原告通过Photoshop等工具对AI生成图像进行深度编辑,最终获得版权保护。但苏州中院的判决则要求提供完整的创作记录,否则难以认定独创性。这种差异让创作者在维权时面临更大不确定性。
对于想要将AI山海经形象转化为实体商品的商家,建议采取分阶段策略。首先可以尝试申请外观设计专利,但需注意当前市场已出现大量类似产品,单纯依赖AI生成内容难以满足新颖性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加入独特元素,使最终产品与现有商品形成明显区别,是获得专利保护的关键。
此外,创作者还可以通过二次创作争取版权保护。在AI生成基础上进行深度修改,保留创作过程的详细记录,有助于在未来可能的法律争议中维护自身权益。这种做法既能降低版权风险,又能为产品增加独特性。
随着AI技术在创意产业的广泛应用,如何平衡创新与版权保护成为重要课题。对于希望通过AI生成内容开发实体商品的商家来说,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布局,是确保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从设计到生产,每个环节都需考虑法律风险,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文章来自公众号"AI合规圈",作者"陈焕" "李琪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