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plexity的野心在哪?未来搜索入口会是谁的?

2025-10-19 10:00:27 作者:Vali编辑部

在AI技术重塑信息获取方式的今天,Perplexity用“答案”作为核心,重新定义了信息入口。它不是传统搜索引擎,也不是聊天机器人,而是一种全新的“认知界面”——通过自然语言对话,为用户提供可验证、可引用的真实答案。这种模式让信息获取不再依赖链接堆砌,而是直接呈现清晰的结论。

Perplexity的诞生源于一个简单的观察:用户需要的不是一堆链接,而是一个可以直接信任、立即使用的工具。从最初为解决内部搜索需求而开发的小工具,它已成长为行业认可的搜索革新者。这种转变不只是搜索逻辑的升级,更是信息系统前端架构的重构:从“查询”到“回应”,从“链接”到“理解”,最终走向以AI为代理的“操作系统”形态。

在2024年5月,Perplexity月查询量已突破7.8亿次,日均访问量超过3000万,年化增长率超过20%。从上线初期的日均3000次起步,如今它的目标是实现年内周活10亿。这种增长并非依赖渠道分发,而是源于产品本身的可用性。Perplexity坚持“来源清晰、逻辑可溯、答案实用”的路径,在强调模型能力之外,回归信息获取的根本价值。

创始人Aravind Srinivas在采访中表示,Perplexity与OpenAI、Google的最大差异在于对“准确性”的执着。他希望将Perplexity打造成AI的“准确性层”,服务于人类和AI的关键决策。随着AI深入零售、金融、市场等高价值领域,每天影响的决策金额以万亿美元计。只要切入其中一部分,Perplexity就有机会成为下一家万亿级公司。

重新定义信息入口

Perplexity的雏形源于一次具体的挫败体验:公司刚成立时,Srinivas想帮员工配置医保,却发现传统搜索引擎只能提供几十个链接,真正需要的“哪种计划适合我”这样的问题,却没有一个直接、可信的回答。他说:“我们从没想替代Google,只是这个工具对我们自己真的太有用了。”

基于这个出发点,Perplexity做了一件当时看来“逆潮流”的事:拒绝让大模型自由生成答案,而是始终以人类内容为依托,调用真实来源、结构化摘要,生成可溯源的答案。这一理念初期并不被看好,有投资人甚至批评它“少了点AI出错的娱乐性”。

“但我们坚持认为,AI应该成为决策的工具,而不是表演的玩具。”Srinivas表示。这一产品哲学后来被广泛验证。ChatGPT的Browse模式、Claude的引用机制,甚至Google的AI Overview,都在沿用Perplexity首创的“可引用答案”结构。

浏览器是下一站场

在Srinivas看来,真正的机会不在搜索框,而在于重构整个“访问互联网”的方式。入口层的变革,才是信息逻辑变化的根源。他以Chrome为例指出,当年正是Sundar Pichai主导该项目,才帮助Google把控了用户的原生入口。Chrome的核心价值,是让搜索成为默认行为嵌入浏览器之中。

Perplexity的思路则更进一步。它要打造的不是“加了搜索框”的浏览器,而是一个认知操作系统(Cognitive OS):一个能完成搜索、比较、决策,甚至直接执行任务的统一界面。“过去人们是在‘浏览’互联网,而现在,人们已经是‘活在’互联网上。”Srinivas表示。“答案只是压缩过的搜索,而行动,才是压缩过的整个浏览行为。”

为此,Perplexity正在构建名为Comet的新型浏览器,融合搜索、导航与任务执行,并在客户端与云端协同运行,使复杂操作得以一体化完成。这不仅是产品形态的演化,更是对传统互联网体验的系统性重写。

分发与内容生态重构

在Srinivas看来,真正的竞争不是模型能力之争,而是分发权之争。即便Google拥有行业最强的模型与基础设施,依然迟迟无法上线AI搜索功能,根本原因在于商业模式无法承受其带来的广告冲击。“你去查一个NBA比分,结果还没出来,Ticketmaster的广告就已经跳出来了。”他指出,这是Google面临的现实困境:准确的答案,会直接破坏其广告位的价值。

Perplexity则走了另一条路径:与摩托罗拉等硬件厂商合作,从系统层预装成为原生语音助手,并已与三星接洽,试图替代Gemini成为Android设备上的默认AI工具。“每次我们接近签约,就会有电话从山景城打来。”他坦言,Google显然不希望默认入口被替代。他也明确表态支持美国司法部对Google的反垄断诉讼,认为Android应回归开放本质,“所有优秀AI工具,包括ChatGPT、Claude、Copilot,都应该能成为默认选项。”

这场入口权的争夺,也延伸到了内容生态。过去Perplexity曾因抓取媒体内容遭到质疑,但Srinivas表示,他们从不掩饰现状,也不会美化导流能力。他承认,传统“跳转式”流量正在失效,AI工具的新模式将以引用、摘要、整合为核心,不再依赖点击。他主张建立一种“按查询分成”的新型合作模式,即只要Perplexity的引用内容促成了用户转化,平台就应将收入返还媒体方。

“我们不需要维持Google那样的高利润率,所以可以主动分享收益。”他进一步设想,未来深度调研型AI Agent可对接多个付费内容源,用户按需付费,AI再以代理人方式完成任务,而收入则由平台与内容方共享。

在他看来,“未来被引用,是新的排名机制。” 不再是“排在搜索结果第三”,而是“是否是AI工具默认信任的来源”。一个全新的内容共生模型,正在重建媒体与平台的合作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