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服装和鞋履发展,我们该注意什么? 哪些坑是绕不开的?
咱们来聊聊AI发展这事儿。去年在日本酒店里随手翻报纸,发现《读卖新闻》上全是关于AIGC的报道。从技术到应用,从产业链整合到政策扶持,内容多得让人感觉这个国家对AI是满怀期待。
但这种期待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问题。了解日本科技圈的人都知道,这些年他们喊着发展AI的口号,但真正落地的成果却不多。别说DeepSeek这种能影响国际格局的大模型,就连基本的AI应用推广都显得力不从心。
更有趣的是,日本政府去年才宣布淘汰3.5英寸软盘。想象一下,如果国家还在用软盘发展大模型,那画面简直像蒸汽朋克小说里的情节。但与现在形成对比的是,曾经的日本AI确实有过辉煌时刻,甚至在上一轮AI复兴中能和美国抗衡。
现在的情况是,曾经的AI孤狼变成了科技柴犬。这种变化让人不禁感慨。但感慨之余,日本AI的挫败更值得警惕。因为20世纪70-80年代日本AI最强盛的时候,其产业特征和今天中国AI的发展路径简直如出一辙。
当越来越多的人从日本经验中学习如何应对房地产泡沫和经济下行,我们或许还需要再补上一课,那就是要避免重蹈覆辙。
举国AI的陷阱在于过度集中资源。上世纪80年代日本启动的第五代计算机项目,就是典型例子。这个耗资巨大的计划原本想通过AI技术实现突破,但最终因为技术路线不清晰、市场应用不足而失败。这种集中资源搞大项目的模式,往往容易忽略实际需求。
产业AI的误区在于过度依赖封闭体系。日本在产业智能化方面的投入,虽然技术先进,但因为市场封闭,导致技术难以快速迭代。这种模式和当下中国部分地区的AI发展路径很像,容易陷入"为政绩而AI"的误区。
机器人狂热折射出对AI的误解。日本自1973年推出WABOT-1人形机器人后,对机器人投入热情持续高涨。从铁臂阿童木到高达,机器人成了日本流行文化的符号。这种对人形机器人的执念,让日本在AI发展初期投入大量资源,但实际产出却远不如预期。
这种现象背后是技术路线的偏差。AI不等于机器人,就像手机和人形机器人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日本在AI发展初期,把大量资源投入人形机器人领域,结果反而拖慢了整个AI技术的进程。
现在的AI发展同样面临类似问题。虽然具身智能概念火热,但很多项目还是打着AI的名义,实则在做人形机器人的噱头。这种现象需要警惕,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辙。
在经济衰退后,日本对AI的投资热情明显下降。社会对前沿技术的期待值降低,加上老旧IT系统需要持续维护,创新活力被严重消耗。政府也难以制定有力的扶持政策,反而要从科技产业中抽取税收。
这种多重因素叠加,让日本AI最终沦为历史的灰烬。但这也给我们重要启示:AI发展必须保持开放包容,不能闭门造车。今天的中国AI虽然与日本有相似之处,但优势明显。
中国拥有庞大的内需市场,无论是产业还是消费者层面的智能化需求都远超日本。这种市场优势让中国AI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通信、IT、互联网等行业的基础支撑,为AI发展提供了坚实根基。
更重要的是,中国科技企业具备开放创新的基因。从DeepSeek在开源领域的成功可以看出,开放生态是AI发展的关键。这种开放性让中国AI在面对技术挑战时,能更快找到解决方案。
民众对AI的期待和自豪感,也构成重要的推动力。这种自信不仅来自经济实力,更源于对技术发展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心能有效避免日本式经济困局对AI发展的冲击。
回顾日本AI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技术路线的选择、市场开放程度、创新生态建设,都是决定AI成败的关键因素。今天的中国AI要想走得更远,就需要保持开放包容的创新精神。
就像古人说的,能借东南西北风,才能行万里船。中国的AI发展,就是要把这种开放精神转化为持续创新的动力。只有保持自由、开放、包容的生态,才能真正实现科技自主可控。
文章来自公众号"脑极体",作者"风辞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