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体能否为腰部服装企业带来新突破?天工“刷新”和阶跃“聚焦”,究竟在做什么?

2025-10-19 10:30:02 作者:Vali编辑部

眼下AI工具市场竞争白热化,市面上主流玩家已经形成明显梯队。从用户使用习惯来看,像ChatGPT、豆包、DeepSeek这些头部产品,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用户心智。像天工、阶跃星辰这类二线品牌,虽然也有一定用户基础,但整体影响力还是略逊一筹。这种市场格局在最近的数据显示中也得到了印证。

QuestMobile发布的市场报告显示,今年3月AI原生APP活跃用户数突破2.7亿,比去年同期增长536.8%。但用户集中度非常高,头部产品优势明显。比如DeepSeek月活用户超过排名第2到15名的总和,豆包也领先于第3到15名的总和。第15名的天工APP月活仅215万,不到DeepSeek月活的零头。

这种市场格局让很多厂商开始调整策略。昆仑万维选择对天工APP进行彻底改版,甚至让用户手动导出数据。另一家厂商阶跃星辰也调整了产品方向,砍掉角色扮演类产品,将重点转向模型研发。这些动作背后,都是对智能体(Agent)这个新方向的布局。

智能体已经成为各大厂商竞相布局的焦点。从OpenAI的Operator到Codex,再到智谱AI的AutoGLM、飞猪的"问一问",几乎每个厂商都在尝试构建自己的智能体平台。这种竞争态势下,头部厂商自然占据优势,但对非头部厂商来说,智能体可能是一次翻身的机会。

天工的调整最具代表性。4月他们就预告了5月的产品升级,提醒用户导出数据备份,暗示这是推倒重来的版本。5月22日,昆仑万维推出基于AI Agent架构的Office智能体——天工超级智能体,将产品定位转向文档办公场景。3.0版本上线后,界面、功能、产品定位都与2.0版本大不相同,从过去的通用AI应用转向办公场景深度智能体平台。

这种转变背后有明确的用户需求。现在的用户更关注AI能完成什么任务,而不是回答是否更妙。虽然天工在模型能力和产品体验评价中表现不俗,但实际使用中用户粘性不高,品牌认知也在下降。所以昆仑万维选择重启天工,把智能体当作最后的翻盘机会。

阶跃星辰的转型路径则更侧重模块化。他们砍掉角色扮演类产品"冒泡鸭",将团队合并到重点产品"跃问",并改名为"阶跃AI"。这种调整反映了一种战略方向:从C端转向ToB,聚焦智能体落地。今年生态开放日上,阶跃星辰宣布与吉利汽车、OPPO、智元机器人等建立合作,显示出对垂直场景的重视。

从产品形态来看,天工是"平台重建",阶跃是"定位出清"。前者通过全盘重构产品下注智能体,后者则专注于基础模型和多模态Agent的长期价值。这种差异化的策略,让两家厂商在智能体赛道上找到了各自的发展路径。

智能体带来的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产品能力的重新定义。像天工这样的厂商,通过办公场景的深度整合,让AI从对话工具转变为真正的"数字员工"。用户只需提出需求,智能体就能自动生成文档、PPT、表格,完成实际任务。

阶跃星辰则选择将智能体能力嵌入硬件设备。通过与OPPO的合作,小布助手可以实现拍照问答、文档问答、识屏问答等功能,甚至让AI独立进入各种App完成任务。这种"设备即智能体"的模式,让AI能力更自然地融入用户生活。

这种从"通用能力比拼"转向"场景闭环构建"的路径,正在成为很多厂商的共同选择。过去一年,虽然很多AI产品红极一时,但真正能留住用户的,是那些能"跑进"日常生活里的产品。

智能体的出现,让非头部厂商找到了新的机会。他们不再需要和ChatGPT、DeepSeek比参数,而是通过垂直场景的深度整合,构建独特的用户体验。这种"越垂直越有机会"的模式,正在重塑AI工具市场的竞争格局。

对于AI厂商来说,智能体不仅是技术标签,更是产品能力的分水岭。头部厂商继续构建全域生态,而其他厂商则通过聚焦特定场景,寻找差异化优势。这种竞争态势下,谁能真正跑进用户日常生活,谁就能获得市场认可。

天工和阶跃星辰的调整,反映出智能体作为新赛道的潜力。虽然窗口期正在缩小,但抓住这个机会,依然有可能成为新一代AI生态的底座。跳不过去的厂商,可能会被市场遗忘。这场智能体的竞赛,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