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关注AI赋能的服装和鞋履?这个新趋势,你了解多少?
2025年已经过半,曾经风头无两的AI六小龙如今在舆论场中逐渐淡出视线。从技术突破到商业落地,这些曾被寄予厚望的创业公司,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牌。在大厂全面介入大模型赛道的背景下,六小龙的光环正在褪去,取而代之的是"AI四小强"的新定位。
这场变革的根源,是部分企业在大模型赛道上失去了先发优势。以零一万物为例,这家曾被视为国产OpenAI的公司,如今却把超大模型的训练工作交给了阿里。李开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只有大厂才能承担超大模型的训练成本"。这种战略转向,让原本在技术赛道上领跑的六小龙,逐渐被大厂们赶上。
百川智能的案例更具代表性。这家公司在医疗垂类领域深耕,但随着字节、阿里、腾讯等大厂纷纷推出基础模型,其技术团队开始出现动荡。创始人王小川曾提出要对标OpenAI,但如今基础大模型的更新速度明显放缓。这种变化,折射出六小龙在技术迭代上的短板。
DeepSeek的出现,成为压垮六小龙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家开源模型的代表,凭借更强大的技术能力和更低的使用门槛,迅速抢占市场。相比之下,六小龙们在闭源生态上的优势逐渐被削弱。OpenAI的估值从860亿美元飙升至3000亿美元,进一步证明了市场对闭源模型的认可。
技术团队的流失,让六小龙的处境更加严峻。从月之暗面抢到华为技术人才,到零一万物核心成员加入字节,这些人才流动现象表明,大厂对顶尖技术人才的吸引力正在增强。某985高校的博士生透露,具身智能领域的创业热潮,正像当年的大模型一样吸引着人才。
在市场热度转向具身智能和Agent应用领域时,六小龙们不得不调整战略。智谱AI选择跟进通用Agent,其他公司则陷入观望状态。这种被动应对,让原本作为技术引领者的六小龙,逐渐沦为追随者。
回顾AI 1.0时代的四小龙,商汤、旷视、云从、依图的兴衰历程,为当前六小龙的处境提供了镜鉴。这些公司曾因技术领先而获得资本青睐,但随着OpenAI的崛起,商业化之路愈发艰难。如今,六小龙的处境与四小龙如出一辙。
在融资几乎中断的背景下,四小强如何继续推动模型迭代,成为摆在面前的难题。李开复曾预测,中国市场最终可能只有三家大模型提供商能站稳脚跟,分别是DeepSeek、阿里巴巴和字节跳动。这种格局,预示着六小龙的未来将更加艰难。
这场AI领域的洗牌,不仅是技术路线的更迭,更是资本和人才的重新分配。从六小龙到四小强的转变,标志着大模型赛道进入新的竞争阶段。如何在开源与闭源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所有参与者必须面对的挑战。